贵医记忆 |一件珍藏了六十余年的贵医纪念品

2022-03-16 17:14党委宣传部新闻科

编者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医院迎来了八十华诞。悠悠岁月,弦歌绵长。历代先贤辛勤耕耘,传华夏之文脉,承岐黄之精髓,跋涉求索,虔诚奉献,铸就今日之辉煌。回望来路,历史脚步清晰凝重,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展思将来,贵医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校训,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扎根沃土、服务民众。从本期开始,本栏目每周三定期推出,讲述院史上诸位名医名家故事,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凝聚行稳致远力量。


     我是贵阳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从1940年2月1日举行正式毕业典礼迄今已六十一个春秋。今年我九十三岁,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尽管年事已高,当时在校学习工作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



贵医首届毕业生定制的毕业纪念戒指。(照片来源:张士英之子张正提供)
     国立贵阳医学院是1938年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为了使沦陷区流止的医学生完成六年制医学教育,她一成立就有1—5年级的学生,我编在五年级,1938年6月1日开始上课,同班同学分别来自北平、河北、河南、山东、上海、广东各地医学院的期满四年的学生共29人。学校在六广门外建造些临时过渡式的茅草房做为前期(基础学科)的教室和宿舍。后期四、五年级则选址在城内西南角原两广会馆,做教室和办公房;原三圣宫(刘关张庙)为教师学生宿舍。贵阳1938、1939两年霍乱大流行及日寇2.4大轰炸,惨极寰宇。我们边学习边抢救伤病员,铭刻终身。1939年2月进入临床实习医生期,全班分别到贵州省立医院(贵医教学医院)、中央医院,图云关红十字总会医院实习。我在省立医院做实习医生,1939年10月实习期满,留校任内科助教。由于当时教育部不同意一年三个学期的安排,毕业典礼延至1940年二月正式举行,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有27人。


20世纪80年代,在筑校友欢迎赵德英返筑在河滨公园留影。(照片来源:张士英之子张正提供)
     毕业是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大事,每人出银洋一元,由陈先逵、李耕田、李迎汗负责交银饰店制成一枚纪念戒指。这是一枚设计大方、美观的方形、中间是黑色、里面有一圆圈、黑底银字、上面镌刻着“国立贵医1940”,国立贵医四字从右至左排成两行,中间是阿拉伯数字“1940”。这枚戒指,我珍藏了整整六十一年,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变化,历尽难以设想的坎坷屈辱,都悉心的珍藏着它。


1993年,贵医早期毕业校友及教师在筑合影。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年风华正茂,忧国忧民的同班同学,绝大多数已经作古,幸存在贵阳的只有我和王焕斗教授二人耳。现在仍珍藏这枚戒指的人,恐怕只有我了。今天,这枚镌刻着“国立贵医1940”银质戒指,依然如新,闪闪发亮,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的岁月,它能保存到今天,真是难以置信!它是母校半个多世纪的见证。看着它,想起母校创建初期的艰苦日子;看着它,想起为了母校的发展壮大默默奉献的自己一切的老师和同学;看着它,我为母校培养了众多为医学事业作出贡献的人才感到自豪;看着它,对母校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看着它,对母校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看着它,我为母校——为了她甘愿奉献终生——感到无比的骄傲!      

摘自《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简史(1941—2001)》,本文写于2001年,作者:张士英(1909~2011),河北赤城人,著名皮肤病专家,1940年贵阳医学院毕业。先后任内科主任、皮肤性病学教研组主任,皮肤科首任主任,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擅长皮肤病诊治,编写的《皮肤性病学讲义》,作为全国交流教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