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口述史】陈景端: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
2025-05-19 09:05党委宣传部
编者语
医者之志,历久弥坚。八十余载春华秋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文化传承绵延不绝。一代代贵医人扎根黔中沃土,胸怀民族大业,心系百姓健康,传承大医之术,肩扛传道之责,成就桃李满园,为护佑人民健康奋斗不息。即日起,“老专家口述历史”栏目将不定期推出,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讲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改革发展中的精彩故事和老专家潜心医学、救死扶伤之往事,勾勒贵医人改革奋斗、不懈求索的时代群像,以期传承先辈精神,砥砺奋进力量。
陈景端,1939年5月出生于贵州贵阳,1963年贵阳医学院毕业,同年进入贵医附院妇产科从事临床工作,曾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妇产科主任,贵州省母婴保健医学技术鉴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贵州分会妇产科学会副主委,中华预防医疗学会妇女保健学会第二届委员。担任贵医附院妇产科主任期间,努力巩固创建爱婴医院成果,对不足之处进行充实,为医院顺利通过爱婴医院复评作出重要贡献。共发表论文28篇,《子宫绒癌高危因素治疗方法与生存率关系的研究》《计量诊断法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对估计手术难以切除肿瘤的晚期卵巢癌术前化疗的探讨》等先后入选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二、三、五届全国妇科肿瘤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主持完成的“影响优生优育四种疾病的检测与防治”研究获1998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口述内容
我1939年出生在贵阳,有六个兄弟姊妹,小时候家庭比较困难,只有父亲一人工作,他承担着整个家庭开支的重担,无暇再关心我们的学业,所以我们家只有我读了大学。考大学时通过一些宣传册,我了解到贵阳医学院在国内比较知名,在解放前是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的9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所以内心比较向往,便报考了贵阳医学院的儿科系。入校后读到大二时,教育部要求各大医学院校培养基础学科的人才,我被调去读化学专业班,在生物化学专业学了一年多。但是后来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专业班办不下去,我便重新回到医学系继续学习,于1964年毕业。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贵阳医学院寄生虫教研组,结果还没去报到就被借调参加“四清”工作,工作一个月后,组织部又下文把我调入了妇产科。进入妇产科后,我发现科室的人才队伍、医疗技术都很强,科室里的前辈和教授们,如窦光龄、沈碧莹、潘美兰等都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及精湛的医术,对我影响很大,让我逐渐热爱上妇产科,希望通过锻炼和学习努力向前辈们看齐。
▲20世纪80年代,陈景端教授在贵州开阳县妇幼保健院开展阴道子宫切除术及阴道修补术
到20世纪80 年代,当时卫生部通知,由于贵州缺医少药,农村的“两病”(膀胱阴道瘘和子宫脱垂)对劳动力影响很大,要求贵阳医学院派人去防治,我被科室选中承担这项任务。那时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因为没做过关于这类的手术,兴奋是因为感受到了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所以最终我毅然接受了下来。为了完成任务,我翻阅大量妇科手术学资料,发现这类手术的难点在于手术视野小、分离困难、出血多、手术时间长。为此,我想到在手术创面形成水垫的方法,这个小发明有效解决了手术分离困难、减少了出血和周围脏器损伤,缩短了手术时间。我第一例手术做了两个小时,而别人通常要做四、五个小时,这给了我很大信心,从最开始每天做一例手术,后来手术越来越顺利,每天最多做到4至5例,三个月的时间基本解决了县里子宫脱垂病人的手术问题,共做了120多例手术。这次经历让我收获很大,一方面我深刻认识到了农村的缺医少药,医疗资源的匮乏,让我日后更加注重对基层医院的帮扶;另一方面我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让我日后各类手术的开展更加得心应手。
▲1989年,陈景端教授论文《子宫绒癌高危因素治疗方法与生存率关系的研究》受邀在全国第二届妇科肿瘤大会上宣读
▲1989年,陈景端教授论文获奖,受邀参加妇产科学术研讨会暨杨森妇产科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工作完成回科室后,科室领导又安排我去北京协和医院进修,我欣然前往,在那里学习了规范的肿瘤治疗,特别是子宫绒毛膜癌的规范治疗方法。回来后,我们在贵州成立了第一家子宫绒毛膜癌的病房,按照协和的方案治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病人的效果也不同,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病人有不同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我们据此发表了《子宫绒毛膜癌的高危因素治疗方法与生存率关系的研究》,并在全国第二届妇产科肿瘤大会上宣读。在研究绒毛膜癌治疗时,考虑到病人在检测过程中,因反复抽血而带来较大痛苦,于是我们研究用尿液检测替代血液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方法,用随意尿替代血液进行检测,结论是基本可行,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在了“癌症”杂志上,此杂志是国内外同时发表的。我们对绒毛膜癌的治疗较为成功,后期病人逐渐减少,我的工作逐渐转向卵巢肿瘤的研究。首先是在卵巢肿瘤的诊断方面,由于卵巢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困难,我们便研究其诊断方法,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注意到了很多过去不太关注的症状,通过对这些症状进行统计并将其运用在诊断过程中。我们的研究成果《计量诊断法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在全国肿瘤大会上宣读,并被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选入《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1996年,陈景端教授论文《计量诊断法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上的应用》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医药卫生学术文库》
▲陈景端教授主持完成的“影响优生优育四种疾病的检测与防治”研究获1998年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在卵巢癌的治疗方面,因为卵巢癌首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但病人入院时往往是晚期,肿瘤大且与周围脏器粘连多,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于是我们提倡对这类病人先进行化疗,消除肿块、减少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减少手术出血,从而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我们对这项工作进行总结,成功发表了《对难以手术切除的这种晚期病人先行化疗的研究》。在研究卵巢癌化疗方面,常用的大剂量顺铂对肾脏毒性很大,需要尽早检测肾脏毒性以便改变治疗方案。但原来都是用血液做肾功能检查,后来我们通过研究发现用同位素肾图检测,其对肾毒性的检测敏感性优于血液肾功能检查,从而改进了对肾脏毒性的检测方式。
▲2002年,陈景端教授论文《对估计手术难以切除肿瘤的晚期暖巢癌术前化疗的探讨》受邀在德国医生协会主办的“2002年国际医务管理暨医学新技术交流大会”上宣读
▲陈景端教授担任贵医附院妇产科主任时在医院留影
1993年,卫生部要求,全国各地要推广爱婴医院,当时我们由何珜院长带队,我任职副队长,带领我们妇产科、产科医生,大概有10人,专门到北京协和医院去参观,因为他们在爱婴医院的创建上先走了一步,我经过参观体会到爱婴医院的核心,就是母乳喂养,我们抓到这个中心回来,就立即对产科病房各方面的安排,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创建了贵州省首家爱婴医院。我对贵阳医学院充满感恩,我的成长离不开贵医附院老师们对我的栽培。我觉得贵阳医学院现在比以前有很大发展和进步,医学是无止境的,希望医学院以后能取得更大发展,在西南地区保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