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贵医·健康贵州】我的从医路——回望初心谈感想 | 第4批援所中国医疗队:赓续援外初心,弘扬大爱无疆精神

2025-04-28 09:22健康贵州、第4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

今年3月,第4批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出征前往所罗门群岛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他们承载着祖国人民的重托和贵州人民的深情厚谊,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所罗门群岛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奋力谱写中所两国友谊的新篇章。

图片

中国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队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医师 赵雪珂


援外医疗不仅是医疗技术的交流,更是国家间友谊的桥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职责,更是传递和平与希望的使命。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受援国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为中外友好合作谱写新的篇章。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祖国争光,为生命护航!

图片



中国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韦波


从医路上,我始终记得踏入医学院时“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在异国他乡,面对语言不通与资源有限,深刻体会到医生不仅是技术的践行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用医术与仁心跨越国界,传递希望。

图片



中国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导管室护士长 熊国宝

刚进入心脏导管室时,面对精密仪器和紧张抢救,满心忐忑。前辈们专注的身影,让我立下成为优秀导管室护士的誓言。经历无数个急诊深夜,我们与时间赛跑,为急性心梗患者争分夺秒;也见证过患者转危为安时,家属的感激泪水。随着医疗技术更新,我持续学习新技能,只为给患者更好的服务。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将始终以专业与爱心,在心脏导管室守护生命希望。

图片



中国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副队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 李丹茂


十五年前,怀揣“以针为剑,以医济世”的信念,我踏上漫漫医学长路。八载寒窗苦读,三载规培淬炼,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的诊室到所罗门群岛的异国诊台,银针串联起的不仅是经络气血,更是一颗从未动摇的初心。

作为援所罗门群岛中国医疗队针灸医师,我深感使命光荣。每一次捻针、每一回艾灸,都是中医智慧的传递,更是中国医师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践行。当患者因针灸缓解疼痛而露出笑容,当“谢谢,中国医生”的真诚感激在耳畔响起,我更加坚信——这根小小的银针,承载的是千年医道,连接的是两国民心。

从学子到医者,从贵州到南太平洋,再回到贵州,变的是身份与地域,不变的是“大医精诚”的誓言。未来,我将继续精进专业,为广大患者解决病痛的折磨,贡献中医针灸的力量。

图片



中国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陈绪龙


十年的泌尿外科从医生涯,让我深刻体会到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台手术的背后,是一次生命与信任的托付;每一次问诊的对话,都是医者与患者之间最真实的交流。从国内的诊室,到远在所罗门群岛的简易病房,不同的是环境,不变的是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医学的边界,往往不在器械之上,而在人与人之间——理解、关怀、责任、奉献。行医之路,虽无惊天伟业,但于无声处见证悲喜、于平凡中成就不凡,这是我始终愿意前行的方向。

图片


中国援所罗门群岛医疗队队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 贾崇高


选择穿上这身白衣,就意味着将个人命运与无数生命紧密相连。在肾内科已工作8年有余,我始终谨记医者仁心,日常工作生活中不仅帮助无数患者,还尽力帮助身边人解决肾脏疾病问题。在我看来,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医生,不只是治病救人者,更是倾听者、陪伴者、希望的传递者。在无数个诊室、手术台、病房里,是一次次细致入微的检查,是一句句温柔坚定的安慰,连接着我们与患者之间最深的信任。医生用技术疗伤,更用良知守护生命的尊严。时刻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医学的边界;在有限的条件下,尽无限的努力,做到“无愧于心”。从医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修行之路。我将不忘初心,不负使命,终身学习,牢记医学生誓言,哪怕前路艰难,也始终心怀光亮,守护他人,也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