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突然腹痛难忍并休克!这里上演了一场真实版“on call 36小时”
2020-06-28 16:54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
38岁的孕妇莫小琪(化名)觉得腹内翻江倒海,疼得喘不过气。
为何?
经急诊妇产科、急诊内科医生检查过,并非宫外孕,也和寻常内科疾病不同。
检查,争分夺秒;偏偏又是怀孕55天的早孕,不适合做B超、CT。
阑尾?胆囊炎?医生还在讨论中。
突然,莫小琪病情急转直下,发生休克。
血压告急!呼吸告急!多器官功能告急!
ICU当急先锋,为生命护航;多学科会诊,留住生命之门;急诊手术,“死里抢生”。
记者采访抢救主战场“指挥官”——贵医附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沈锋及多位重症监护室医生,还原惊情36小时。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6月4日。
中午12时许,天气闷热,怀着二宝的莫小棋吃不下饭,就吃了一碗凉粉作午餐。
不一会儿,莫小棋出现恶心、呕吐,起初认为是孕吐,然而腹痛加剧,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一滴滴掉下,后背浸湿了。
“快去医院。”家人怕她吃坏肚子,15时许,送到贵医附院急诊科。
因为是孕妇,急诊妇科、急诊内科医生先后诊断,排除宫外孕或其他内科疾病的可能。
“医生想做CT,考虑到是早孕,没法。”贵医附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媛怡回忆道。此时的莫小棋提出要回家,她的状态不是很好,医生不放心,安排她在急诊留观室输液。
事后,莫的家属心有余悸,“当时幸好留在医院,不然……”
莫小棋的病情急剧恶化是发生在当天23时,血压“刷”一下垮了,突然间,人休克了,生命垂危。
“救人,快救人……”急诊室变成救命场,病情太危急,必须转到重症监护室。
把莫小棋抬上担架床,从急诊转到第三住院楼,奔跑的“白大褂”满脑满心就一个字“救”。
待命的重症监护室主任沈锋坦言:“当时,我们还没有摸清楚患者具体的病症,但时间不等人,在ICU流传一句话:先开枪再瞄准,抢命要紧。”
时间就是生命,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6月5日01:50分,莫小棋的病情非常重,心跳加速,每分钟200多次;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下体流血。
抗休克的药物、呼吸支持、补液、升压药、输血、紧急胃镜检查……从凌晨2时到中午12时,整整10个小时,沈锋和重症监护室B区的医护人员守在莫小棋身边,用尽办法,帮她抓住稍纵即逝的生机。
为了知道患者的“内环境”,最终还是给患者用了B超。检查结果显示,肝脾周围有积水,盆腔没有积水。
早上9时,穿刺出带血的腹水,与此同时,院方高度重视,组织重症监护室、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妇产科、介入等科室专家开展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怪病拨云见雾,靶心锁定在肠道领域,就手术及诊疗的相关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制定了手术方案。
当天21时许,医生为莫小棋实施急诊手术。
剖腹结果和预想中不相上下,是“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沈锋说,当时医护人员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莫小棋缺血坏死的小肠已经肿胀发黑,迂曲成一团,“不及时手术好随时还会发生休克,并且可能挺不过当日,必须马上切除坏死肠管!”医生说。
这时问题又来了,小肠切除少,不能根治疾病,但切除过多,又会影响肠管的正常吸收功能。经过再三斟酌,主刀医生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心地切除了坏死肠管,并对余下仅剩1/5的小肠进行了缝合。
23时许,莫小棋手术成功。
24时许,送回重症监护室。
从就诊到医生“留人”再到生死营救,在贵医附院36小时,医护人员始终践行着“不放弃”信念,终于在生死边缘把人“抢回来”。
生死——15天,输血8000多毫升
沈锋告诉记者,“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临床上较为少见,早期症状不明显,因为没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急腹症混淆,在临床上误诊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大面积肠坏死”病例术后死亡率也极高。
该科住院医师付建宁介绍,术中及术后,莫小棋输入各种血液制品8000多毫升,几乎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由于术后体内循环极不稳定,多器官衰竭,医生用呼吸机帮其维持,并用人工肾代替肾功能。
21日当天,莫小棋转出重症监护室,到普通病房。
沈锋提醒,肠坏死原因复杂,不容易早期发现,中老年人,尤其伴随心脏病、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现急性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应迅速就医,以免延误抢救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