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钩沉详细

贵医记忆 |贵阳之旅

2023-01-13 14:41宣传部

编者语:


图片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贵医附院走过了八十余载光辉历程。悠悠岁月,弦歌绵长。历代先贤辛勤耕耘,传华夏之文脉,承岐黄之精髓,跋涉求索,虔诚奉献,铸就今日之辉煌。回望来路,历史脚步清晰凝重,文化传承绵延不绝。展思将来,贵医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秉承“诚於己,忠于群,敬往思来”之院训,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扎根沃土、服务民众。本栏目每周三定期推出,讲述院史上诸位名医名家故事,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凝聚行稳致远力量。


图片

2012年,老院长夏宝枢教授从大连参加全国介入放射学年会回来时,带回一张大会展板前的留影,老院长就在展板前照的相。他说:“照片是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历史影像,照片里有你”。就是那张老照片,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许多往事涌现在眼前,时间定格在1981年春季,那是我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的日子,终生难忘。如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阳是贵州省的省会。说起贵州,读初中时知道了贵州省的简称为“黔”。还知道了一个谜语,“四两银子吃顿饭”。谜底就是“贵州”。学地理课时,知道了贵阳多雨,有“天无三日晴”之说。贵阳地理上属于云贵高原,因此对贵阳充满了神秘感!

1981年春,我终于踏上了这片神秘的土地。那是1981年3月份的一天,夏主任(时任放射科副主任)对我说:贵阳医学院办了一个学习班,叫“腹腔动脉造影”学习班,科里安排你去学习。接到通知的时候,学习班已经开课了。

那个年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去贵州也是我人生第一次远行。吃饭粮食是供应制,出省必须带着全国通用粮票,否则买不到吃的。那时也没有身份证,只要离开本地,需要单位写介绍信,介绍信是证明身份和出差目的。如果没有介绍信,买不到火车票、也住不上旅馆。由于时间仓促,急急准备了全国粮票和医院介绍信,带上两件换洗的衣服,事不宜迟,第二天就踏上了去往贵阳之路。从潍坊站乘火车先到上海站,坐了接近24个小时的火车,到上海站下车后,又去办理中转转签手续,转乘上海到贵阳站的火车。上海到贵阳整整两天一夜,是普通的硬座席,真可谓是一路风尘!

20世纪80年代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部大门。

记得赶到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时,是下午两点多钟,暂时把行李放在科里,先在科里看手术录像,看手术操作。下午接近下班时,科里的医生领着我去附院办公楼,办理了学习手续。晚饭后,实在是睁不开眼了,上床倒头便睡。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间,还没有醒来,是同宿舍的、学习班上的师兄--北医大附院放射科彭勃主任喊我起的床。记得当时彭主任对我说:你躺下就没翻身,一直睡到现在。彭勃是现在北大医院邹英华教授的老师,20世纪80年代去北京出差时,经常去探望彭勃主任,彼此交流一些专业上的知识。前些年邹英华教授来山东讲学,我询问彭勃主任近况,他说:彭主任因癌症已经走了!

初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刘子江教授,干瘦的老头,其实那时他的年龄并不大,面善慈祥、和蔼可亲,唯有他有浓重的地方口音,说话我只听懂了一半。刘子江教授是浙江人,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是贵州省的劳动模范。科里还有一个副主任许绍雄教授。刘子江教授后来调回浙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担任主任,其间他曾写信问我去不去杭州工作。那时候我正办理出国学习手续,也没有明确答复他。再说,那个年代眼界也不开阔,思维也很局限。自己也没有出省工作的胆略和勇气!

我参加的这个学习班,是卫生部委托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举办的“腹腔动脉造影学习班”。具体由刘子江教授负责主办。我是第一届学习班学员,当时学习班的要求是,每个单位必须去一个外科医生和一个放射科医生。目的是为了学习回去后能够开展工作。北大附院有放射科的彭勃主任参加,还有一个血管外科的黄主任。他们的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记得有武汉医学院的和湖北医学院的。我是学习班最年轻的,刚好29岁。学习内容有临床手术,有基础解剖。基础解剖课是贵医解剖教研室承担,临床课就是跟着上台做手术,做得最多的就是全脑血管造影,而腹部血管造影做的反而还不多,也做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用的就是Serdinger氏股动脉穿刺方法。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使用“介入放射学”这一名词。第一期学习班,刚去的时候,记得是6个人,学习中途走了一个,毕业的时候是5个人。我们医院没有外科医生参加,只有我自己去的。由于初次接触这些技术,感到很新奇,因此学习很用功,努力去掌握!

国内真正使用“介入放射学”一词,也是几年后的事情了,到1986年9月,中华医学会全国首届介入放射学交流会在潍坊市召开。介入放射学一词被全国放射医学界认可。

“介入放射学”一词的应用,当时有南北之争。南派指长江以南,以上海华山医院院长陈星荣教授为主,他反对使用介入放射学,认为应该意译为:手术放射学。北派是以天津医大院长吴恩惠教授为主的,吴教授认为:手术的英文是Operation,词义不对, Interventional 的英文直译:就是介入、干涉的意思,直接译为“介入性放射学”比较合适。争论的结果是北派战胜了南派。最初叫做:“介入性放射学”。我们科室以前的牌子,也是写着介入性放射科。最早国内出版的介入方面的书或翻译的书,都带着一个“性”字,即“介入性”。记得有一次,一个临床科室主任来我们科,反复看科室挂着的牌子,嘴里不住地念叨“性放射科”。以后我就把科室的牌子摘下来,重新制作了一个牌子,把“性”字去掉了,改为《介入放射科》的牌子,现在出版介入方面的书,也改作《介入放射学》了。

刘子江教授每天上班都很早,说话声音不大,做事认真、仔细。我经常看到他,上班前第一个到科里,首先收拾办公室和读片教学室里的卫生,手里拿着块抹布,蹲下身子,把椅子腿部和联椅腿部的灰尘都擦去。到了上班时间后,领着全科人员、进修及实习医生读片、做手术。科里许绍雄副主任,也领着我们干。还有一位陈绪光医生,年龄不大,记得好像比我大五六岁,放射科还有一位刚刚分配去的女技术员,很漂亮,科里所有的老师们都很热情!


20世纪80年代贵阳喷水池。

吃饭是在贵医附院的职工食堂吃,贵阳人吃大米,大米是主食,粗粮是黑不溜秋的黑馒头。我吃不惯那里的大米,南方产的大米,明显的不如东北大米好吃。我就用细粮票换他们的粗粮票买黑馒头吃,那种馒头口感不如现在的白面馒头。20世纪80年代初,吃粮还是靠供应,每家每户都有一本粮食供应本。每月初,就拿着面袋子去粮店买面粉。我们医院内科系统的职工每月标准是30斤粮食,外科系统职工每月定量是32斤粮食。放射科属于外科系统供粮标准,每月定量32斤。这32斤粮食中,70%是细粮,就是白面粉,另外30%是粗粮,在北方,粗粮就是小米、玉米面,有时还供血鲜地瓜。南方的细粮主食是大米,粗粮就是黑不溜秋的馒头。如果是出差开会或者是学习,就拿着单位出具的介绍信,自己的粮食供应本,到粮店换取粮票。省内出差,换山东省的粮票。若出省学习,就换取全国通用粮票。根据出差的天数,换取多少斤粮票,粮票是不能随意换取的。

贵阳的青菜种类少,在医院食堂吃得最多的就是“响皮汤”,里面好像就是北方的莴苣叶子,加上几小块炸的猪肉皮。吃饭不能放开肚皮吃,要计算着天数,每天吃多少粮票。由于粮食是供应制,因此,那个年代没有糖尿病,也没有听说过糖尿病。北方人爱吃生大葱,贵阳没有北方的大葱。去贵阳几天后,我发现在医院食堂餐厅里有一捆捆的小香葱,是厨师炒菜爆锅用的,吃饭时我就去洗上一把,由于小葱很细,我就三、五颗合起来吃。记得学习班上的同学,他是湖北医学院的放射科李主任,他对我说:赵医生你斯文一点好不好!可能是我吃葱的样子很野蛮,不够文明。至今我记忆犹新!李医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去了深圳工作!

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很快就结束了,我们即将踏上归途。刘子江教授亲自安排了送行宴会,宴会上还准备了习水大曲。他说贵州当地人都喝习水大曲,因为茅台酒太贵,习水大曲是非常好的一种酒,无论什么酒,对我来说都是辣,因为我不会喝酒!就是在那次送行宴会之前,一起拍照了这张相片。学习班结束后,刘子江教授语重心长地特别对我说:小赵,你来参加学习班晚来了几天,你们医院又是你自己来的,没有外科医生一起来,你可以继续在这里再待一段阶段,不收取你任何费用。刘子江教授的这句话,至今还温暖着我。他是担心我回医院后,开展不了业务!



全国“腹腔动脉造影”学习班合影。前排右三刘子江教授,前排左三北大医院放射科主任彭勃,前排右二许绍雄,后排右一为作者赵廷常。

几年后,国内学术界的前辈,对于当年“腹腔动脉造影”这种穿刺技术,有了定义,叫介入性放射学。多年后,我也担任了科主任,老院长夏宝枢教授告诉我:医生要做到医疗、教学、科研一起抓,科研是对临床医疗的总结,要时刻盯住国内、外新技术的前沿。

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地理位置在中国的大西南,交通非常不方便,卫生部为何委托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举办介入放射技术学习班?而没有选择在北京或者是上海。经多方查证,刘子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用Seldingr技术、做了几十例介入手术,而且没有出现并发症,也是首先应用介入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治疗肺癌的,文章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在中国介入放射学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的色彩,刘子江教授是全国著名的放射医学专家,非常朴素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平凡得看不出他是一位高等学府的大学教授,早晨上班前就早早到科里,即使现在的医院物业清洁工人,也没有他那么认真地清洁椅子腿上的灰尘。在手术台上,手把手地教我,严肃又认真,他是我从事介入医学专业的第一位老师,令我终生钦佩。老院长夏宝枢教授,当时他仅仅是地市级医院的放射科副主任,能够敏锐地预判到此项技术的发展前景。当他得知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办学习班这个消息时,立即安排我去学习。我从贵医附院学习回医院后的两个月,在夏主任的安排下,就在X线透视机底下,用Serldinger技术完成了潍坊地区第一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同时也是山东省的第一例。在这之前,医院做脑血管造影,都是采取颈动脉穿刺下完成的。那个年代没有DSA机器,X线透视机是在黑屋子里工作的!

1984年,夏主任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带回来若干介入医疗器材,许多典型的教学片子,和有关介入放射学的书籍复印件,因为那个年代国内没有介入放射学的书籍。也就在那年,夏主任被任命我们医院院长,从那时起,潍坊地区的介入医学的春天来临了!夏院长亲自指导我做介入手术。那个年代,介入放射学在国内完全是空白区,无论开展什么手术,都是新技术。之后医院引进了大型血管造影机,短短两年,我们就做了大量的介入手术。有人说:学艺要拜名师,我在放射学专业的成长中,有幸师从放射界的两位著名专家,教我写文章、做科研、写专业书籍……。

我们医院在夏院长的带领下,1986年9月,中华医学会在潍坊市举办了全国首届介入放射学经验交流大会,并出版了《首届介入放射学术交流汇编》,在地级市医院举办全国第一届介入放射学会议,历史上绝无仅有,从此潍坊在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闪光的一页!

作者系潍坊市人民医院介入科原主任,写于2019年12月。

作者:赵廷常